警惕!
脑出血这种“老年病”越来越年轻化
脑出血俗称脑溢血,是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。
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5%~55%,发病急、进展快。1个月的死亡率高达35%~52%,发病6个月仍有80%存活患者遗留残疾。
绝大多数的脑出血,是大脑内硬化的小血管破裂所引起的,而罪魁祸首往往是高血压。
大脑内的小血管硬化,在长期高血压的影响下,血管壁变得像玻璃一样脆,而且越来越薄。一旦血压突然升高,如酗酒、生气、熬夜工作等,就容易破裂,进而导致脑出血。
医生提醒,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脑出血,原因是患者长期受基础疾病影响,脑血管常发生病变,进而增加引起脑出血的风险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近年来,脑出血这种“老年病”越来越年轻化。
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,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脑出血的高危因素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。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,如熬夜、暴饮暴食、缺乏运动、吸烟饮酒等,这些因素都在不断增加年轻人发生脑出血的风险。
专家紧急提醒
大降温,这类人别硬扛
近来,全国多地大降温,有不少地方冷空气零帧起手。气温大幅波动,心脑血管面临“考验”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健提醒,秋季降温,心血管疾病患者别盲目“秋冻”。
刘健表示,秋天气温骤降,也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季节。秋季昼夜温差较大,寒冷会使血管收缩、痉挛,导致血压升高,加大心脏负荷,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,血栓形成,引发心肌梗死。
人们经常说“春捂秋冻”,但实际上也不是所有人都适用。刘健强调,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者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来说,“秋冻”要讲究科学,应该注意以下3点:
以自我感觉为度:温度在20℃左右,可以适度进行“秋冻”,进入深秋,就不要尝试了。“秋冻”以身上略感凉意为适宜,但不要感觉寒冷。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,更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。
关键部位不能冻:身体有些部位尽量不要受寒,包括头部、颈部、腹部和脚部。
上薄下厚穿衣法:由于下肢离心脏较远,比上肢和胸腹更容易受寒冷侵袭。可以适当增加下半身的衣物,特别是腰部和下肢的衣物,有助于保持体温,预防感冒等疾病。
出现以下6类症状一定要警惕
1. 剧烈头痛或长期头痛突发加重,尤其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,或伴颈背部疼痛等;
2. 突发肢体麻木、无力、口角歪斜等;
3. 突发说不出来话,或说话含糊,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等;
4. 视物模糊、眼部胀痛和重影等;
5.原因不明的困倦或神志不醒,躁动,尤其伴大小便失禁等;
6. 突发的头晕、视物旋转,晕倒在地。另外,脑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,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,严重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。
若有上述任何症状,应第一时间就医诊治。
预防脑出血这7件事要做到
1. 健康饮食:少食用油腻、高盐、高糖的食物,多食用蔬菜水果,保持营养均衡。
2. 规律作息:保证充足的睡眠,避免熬夜,保持良好的生物钟。
3. 适度运动: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骑车、游泳等。
4. 戒烟限酒: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,对身体有危害,尽早戒烟限酒。
5. 控制血压、血糖和血脂: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和血脂水平,一旦发现异常,及时就医治疗。
6. 保持情绪稳定:避免情绪过度波动,学会调整心态,保持平和。
7. 定期体检: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,及时发现并治疗与脑出血相关的疾病。
半岛新闻综合整理,素材来源:湖南日报、风芒新闻、人民网科普、经视直播、都市快报等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